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是一款极具潜力的First-in-Class的新型细胞保护剂。 具有多种作用机制,尤其是能发挥其"非激素、非COX抑制剂"的抗炎效应, 起到良好的脑保护与肺保护作用。
首创性(First-in-Class):1类创新性小分子化药;
作用机制新颖:通过抗炎、抗细胞内超钙与酸中毒、促进组织血红蛋白吸收,保护脑与肺组织;
工艺稳定:质量可控,可进行大规模生产;
安全性高:I期、C-QTc专项及IIa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人体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;
多种适应症:急性缺血性脑卒中/脑出血(可实现院前急救给药)、放射性脑损伤、重症肺炎等重大疾病;
有效性:已揭盲的IIa期临床试验显示,YC-6注射液可以显著减缓脑手术及大面积脑梗死引起的脑水肿、积极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及降低严重残疾率。
综上,安脑三醇注射液的适应症治疗研究符合突破性治疗药物的条件。
急性缺血性脑卒中(Acute Ischemic Stroke,AIS)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,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 80%。全球范围内,脑卒中都是导致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通常必须及时再通血管及神经保护治疗,通过药物溶栓或机械取栓恢复脑部血流,减少脑组织损伤。然而,即使影像学显示血管再通成功,仍有部分患者面临“无效再通”的问题,约32-56%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很差,症状性颅内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比例较高,需要及时的神经保护,以改善或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。
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联合再通的临床试验显示,与安慰剂组相比,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组患者90天后神经功能(mRS 0-2分)恢复良好的预后率有较大的增加。提示使用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治疗,可为患者带来积极获益的前景。
脑出血(intracerebral hemorrhage,ICH)又称自发性脑出血,是脑卒中的一种主要类型,指非外伤性脑内血管破裂、血液溢出导致颅内脑组织的损伤,易造成患者严重残疾甚至死亡。 在我国,脑卒中是成人致残和致死的首位病因,其中脑出血约占全部脑卒中约18.8~47.6%。
目前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主要集中在预防进一步出血、减少颅内压力,以及通过手术清除血肿。然而,尚缺少能够调控出血后脑内病理生理变化的药物,尤其是那些能够促进血肿吸收、缓解炎症和水肿、减少神经损伤,并改善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预后的安全有效药物。
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在临床前的研究中,针对脑出血的动物治疗中显示出多方面的效果:抑制了脑出血的关键病理、生理过程,包括改善血脑屏障、促进血红蛋白的清楚、减少氧化应激标志物MDA、保护神经元、减小血肿体积。此外,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还能提高脑出血动物的生存率和改善神经功能。其脑保护机制涉及减少神经元中血红素及铁的积累和氧化损伤,上调小胶质细胞中血肿清除受体CD163和HO-1的蛋白表达, 以及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的血肿清除来减轻脑损伤。公司于2023年11月已获得了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治疗脑出血适应症的临床试验通知书,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进临床试验中。
药物作用机制图
放射性脑损伤(Radiation Brain Injury,RBI)是电离辐射后出现的脑部损伤,是放射治疗后神经细胞和颅内血管受损后出现的一系列病变。 放射治疗是头颈部原发及转移性脑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。据统计约40%全身肿瘤患者出现脑转移,全脑放疗后都会出现放射性脑损伤,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。
公司分别在伽马射线和X射线辐射制造了C57BL/6小鼠放射性脑损伤模型。在给予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治疗后,我们观察到减少了RBI病灶体积,抑制了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丢失,抑制了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,减轻伽马射线辐射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,并改善RBI小鼠的记忆功能。公司已申请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临床试验。
药物作用机制图
重症肺炎(Severe Pneumonia, SP)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,其特点是肺组织的炎症迅速恶化,可发展为全身性炎症反应、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,致死率高。目前,除了细菌性肺炎有针对性抗生素治疗外,其他类型的重症肺炎治疗手段有限。
我们的临床前研究显示,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在多种动物模型中对重症肺炎的病程进展具有显著抑制作用,能够减轻肺血管充血、肺泡间隔增厚、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关键病理事件,减少炎症细胞浸润,保护肺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,降低肺泡间质纤维性增生和肺泡蛋白透明膜形成,从而改善气血交换障碍和低氧血症。此外,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还能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,抑制“炎症因子风暴”,减少急性肺损伤小鼠的死亡率,并改善肺水肿。
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对肺细胞的保护作用在体内外模型中均得到验证,其抗炎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通路中的关键分子,如NF-κB的p65亚基的入核和p38的磷酸化,从而抑制炎症因子的基因转录和合成。YC-6还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标志物MDA和ROS水平,提高抗氧化酶SOD活性,减少肺上皮屏障损伤,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,显示出在肺保护上的多重机制作用。
在已完成重症肺炎病人的Ic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,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对重症肺炎病人具有良好的耐受性。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在缩小肺叶炎症浸润、缩短患者创伤性呼吸机使用的时程上,改善血氧分压及降低炎症因子方面显示了初步改善的趋势。为后续的II期临床试验的有效性观察奠定了基础。
药物作用机制图
脑手术后脑损伤是指在进行脑部手术后可能发生的脑组织损伤。这种损伤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,包括手术中的物理切除、局部血流减少、术后炎症反应,局部组织损伤等。这种损伤可能导致诸如运动障碍、感觉丧失、认知功能下降、语言沟通困难等多种神经功能障碍。
据统计,2022年,我国神经外科开颅手术量约100万台, 且预计每年增速10%。术后脑水肿发生非常普遍、脑损伤发生率超过20%,术前药物优化是降低风险的策略。
在完成的IIa期脑胶质瘤脑手术后脑保护的临床试验中显示,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达到28天神经功能评分的临床终点指标,神经功能评分0-2分的病例数量显著增加,并避免严重残障的发生和减小术后脑梗死体积,术后患者新发水肿显著性减轻。这结果说明,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具有显著性抗术后脑水肿的效应。为脑手术后或脑外伤后的脑损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恶性脑梗是一种严重的脑卒中类型,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-8%。其特点是大面积的脑组织缺血和随后的脑水肿,死亡率高达50%左右。恶性脑梗的处理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机械取栓,以及在严重脑水肿的情况下进行减压性颅骨切除术(DC)。其预后差,约2/3的生存患者遗留严重残疾,严重威胁生命健康。 由于恶性脑梗的致死、致残率高,急需更多的治疗策略以尽可能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,减少死亡率和严重残疾率。IIa期的探索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, 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治疗在恶性梗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。与安慰剂组相比,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组在90±7天时,神经功能评分为0到4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,10±2天时脑中线移位大幅减少,72±8小时和10±2天时脑梗死体积也明显减少。这表明安脑三醇(YC-6)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治疗中具有改善脑水肿,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积极前景。